强直性脊柱炎是血清反应阴性的多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此病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间断性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演变成持续性,并可向上连及腰背部、颈部等脊柱部位,致使脊柱部位出现疼痛、晨僵并兼有疲劳感,严重者可在夜间疼醒;后期主要以脊柱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素问·痹论》用“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形象地表述了此病后期所出现的严重功能障碍及畸形。此病的发病原因及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确,但是与组织相容抗原HLA-B27相关,AS患者HLA-B27阳性率可达88%~96%。AS属于风湿免疫类疾病的一种,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巩膜炎、心肺病变、肾*性、肝损伤等。AS在中医文献中无相应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于中医学“痹病”范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有不同表现,分别与痹病中的骨痹、肾痹、脊痹、颈痹、背痹、腰痹、骶痹、髋痹、大偻等相似。
强直性脊柱炎病位病因病机
《济生方》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已对此病的病因做了早期的概括。现代医家大都认为此病的病机为素体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精血亏少,受外来风寒湿侵袭或湿而化热。《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此病的主要病位在肝、肾、脾。《*帝内经·素问》有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素问·骨空论》有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总司一身之阳气,行于脊背,为“阳脉之海”,这都表明了肾督与此病的密切关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肾为肝之母,母病及子,肾虚可致肝虚;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肝肾同源,肝血需依赖肾精的滋养生化,如若肾阴不足必将引起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肾生骨髓,髓生肝。”所以此病常出现肝脏受损现象。此病总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肾督虚为本,风寒湿为标,寒湿之邪深侵入肾督,督脉受病,可使全身多个脏腑受累。常见证型归纳为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肾虚督寒型及痰瘀痹阻型,临床以肾虚督寒型多见;肾虚则水不涵木,进而导致肝脏受损病证,因此肾虚督寒型更容易加重肝脏负担。
治法方药
此病早期很难诊断,并且目前尚无法治愈。目前,西医主要采用二线药物(如:NSAIDs、柳氮磺胺吡啶、服用甲氨喋呤)来控制病情,但这些药物常不同程度地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张清等研究发现,采用NSAIDs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结果发生肝功能损害5例(8.2%,5/61);服用柳氮磺胺吡啶(SSZ)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6例(6.3%,6/95);服用甲氨喋呤(MTX)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2例(4.7%,2/43)。对于出现肝损的患者,西医常采用停用二线药物并配合服用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甘草酸二胺、联苯双酯、葡醛内酯等保肝药物来顾护肝脏,但这样往往会延误AS病情的治疗。针对AS累及肝损的患者,郭会卿教授即遵《*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李时珍《本草纲目》“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的指导原则,强调“培补本虚”。针对转氨酶升高达2倍以上者,采用辨证分期诊治原则,先用补肝护肝、疏肝活血之保肝合剂加薏苡仁,顾护肝脏的同时控制炎症,待转氨酶逐渐恢复正常再用补益肝肾、温经通脉之补肾强督方加减治疗;对于转氨酶升高在2倍以内者,用补肾强督方加醋五味子、茵陈、垂盆草治疗。
中药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茵陈清利湿热,鸡骨草疏肝止痛,醋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垂盆草清热利湿、解*,炒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五药合用不仅具有护肝、柔肝、缓急止痛之效,并可达到补肾、宁心之效;当归补血活血,并具有护肝作用,辅助正气;乌药顺气止痛,兼具护肝作用;麦冬、北沙参、生地*、石斛、百合养阴益精、宁心安神;麸炒薏苡仁、薏苡仁不仅健脾护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此药还具有抗炎作用。诸药合用,可达到补益肝肾、护肝柔肝、养阴补血、安神、辅助正气、控制炎症之功效。外加膏药贴敷,理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