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骨折是古代人类遗骸中最常见的创伤类型,通过对群体骨折发生率的统计分析,有助于探索古代居民的生存压力和适应性变化。采用显微镜和X光成像技术,参照现代临床医学鉴定标准,对郑州汪沟遗址出土的具人体骨骼进行了观察和记录。通过与不同经济形态人群骨折发生率的比较,汪沟居民基本不见因暴力冲突而引发的蓄意性伤害,推测汪沟居民在仰韶文化晚期阶段生存环境相对稳定,聚落或部族之间发生战争与暴力冲突的频率较低。
一般认为,人骨遗骸中有关创伤的证据可以反映出个体生前的物质文化和经济类型,以及当时人群的生存环境、职业和暴力冲突等问题。创伤的形态特征可以暗示致病因素和损伤的严重程度,亦能反映伤者的日常生活。旧石器时代的狩猎采集者、新石器时代的农民、青铜铁器时代的士兵以及现代工厂里的工人,他们身体上的创伤证据都能体现出他们的职业特点。张林虎提出,在一个社会或者地区内如果人群结构单一,人与人之间和平相处的机会可能会大一些;而在不同人群的边缘地带,由于资源、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因素,暴力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则会大幅增加。在古人骨研究中最为常见的创伤类型就是骨折,有刃的武器在颅骨上造成的伤口、穿刺伤和实施手术时所产生的伤口如环钻术,都可以定义为骨折。骨折的病因主要有三种:急性创伤;由其他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持续性压力造成的压迫性骨折,其中,急性创伤和压迫性骨折较为常见。体质人类学家通过对创伤形态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人群的生存压力和适应策略,而骨折的类型和愈合情况也能折射出古代人类医疗卫生水平。国内关于古人骨创伤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末,一些学者在人骨鉴定报告中,曾对一些骨骼异常现象,如拔牙、剥头皮等进行过报道,这些研究大都局限在对个体病症的描述以及创伤原因讨论上。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随着北美和欧洲的体质人类学家开始对东亚地区古代人类健康状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