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深入,发病机制有了创新性发现
A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相当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述清楚。近些年来,针对AS病理机制的研究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这为我们揭示更深层的AS发病机制并优化现有诊疗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目前认为,AS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免疫功能的紊乱以及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AS发病与HLA-B27密切相关,90%的AS患者呈HLA-B27阳性,远远高于正常人群的携带率[1]。HLA-B27分子异常可能促使机体发生一系列自身免疫反应,引起Th17细胞的增殖以及白介素-23(IL-23)、IL-17、干扰素-γ(IFN-γ)表达增多[2];免疫因素: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被认为在AS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T细胞(Th1、Th2、Th17细胞)以及B细胞可在AS的免疫失衡中发挥关键作用,而它们所释放或调节的细胞因子如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γ等也参与了AS的炎症反应、脂肪沉积或新骨形成等病理过程。此外,特异性免疫通路如IL-23/IL-17通路、NF-κB信号通路在AS发病机制中也发挥调节作用[3-4];另外,前列腺素E2(PGE2)以及环氧合酶2(COX2)在AS病理生理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COX2和PGE2不仅与疼痛发生相关,还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促使成骨的过度活跃,造成成骨细胞的骨形成作用大于破骨细胞的骨吸收作用,破坏了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最终导致骨性强直[2]。正是因为对以上关键靶点、信号通路以及病理机制新的发现,我们在AS治疗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寻找作用机制高度匹配的药物,通过不同的治疗策略战胜病魔。日新月异,AS治疗手段日渐丰富
谈及AS治疗的变化时,刘花香教授告诉我们,AS并非无药可医,虽然无法根治,但目前临床中已有多种多样的治疗药物可供选择,能够很好地控制疾病症状、延缓病情,满足绝大多数患者的临床需求。随即,刘花香教授针对AS的不同治疗药物做了更为详细地介绍。目前,用于AS治疗的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物(NSAIDs)和生物制剂。其中,NSAIDs是AS治疗的一线药物,具有抗炎镇痛的效果,能够快速缓解炎症和疼痛,但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进展。刘花香教授指出,在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NSAIDs与其他药物如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的联合治疗,极少情况单用NSAIDs。而且,NSAIDs需足量长期使用,但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疾病、肾脏不良反应以及肝功能损害等应引起大家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