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MRPublishingGroup
作者TraditionalMedicineResearch编辑部研究亮点
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穴位组合,比较针刺远端和针刺近端腧穴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
研究背景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关节炎和骶髂关节疾病,根据最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AS发病率约为0.29%,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针灸作为中医中的一种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针灸联合其他疗法治疗疾病的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相对于单一的治疗手段,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研究表明利用针灸联合药物治疗AS具有良好的疗效。在针灸治疗中,针刺远端和针刺近端腧穴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目前对于对比针刺近远端联合药物治疗AS的研究较少。
本研究以活动性AS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针刺远端和针刺近端腧穴结合药物治疗为主要干预手段,采用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方法,以AS疾病活动评分(ASDAS)、McGill疼痛指数、Bath评分为评价指标,比较针刺远端和针刺近端腧穴的临床疗效,为不同针灸疗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研究方法
60名男性患者根据随机数分配法被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受试者。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2周的治疗期和8周的随访期。治疗期间,采用基础治疗和针灸治疗相结合。随访期间,只进行基本治疗,每四周随访一次。治疗期间每周进行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检测,随访期间,上述安全性指标每四周检测一次,直到研究结束后6个月。
基础治疗:患者均给予双氯芬酸钠肠溶片25mg,每日3次,清热养阴除湿丸6g,每日2次。
针灸治疗: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年国家标准取穴。试验组:所选穴位都位于远离脊柱的位置,穴位:后溪(SI3)、束骨(BL65)、四关(LI4)、曲池(LI11)、阳陵泉(GB34)、申脉(BL62)、三阴交(SP6)、太溪(KI3)、足三里(ST36)。针刺每10分钟操作一次,每穴留针30分钟,每周连续5天(每周休息2天),连续2周。对照组:所选穴位均靠近脊柱,穴位:夹脊(EX-B2)、大椎(DU14)、天竺(BL10)、大长俞(BL25)、肾俞(BL23)、腰阳关(DU3)。针刺每10分钟操作一次,每周连续5天(每周休息2天),连续2周。
结果
一般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均为男性,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ASDAS评分:治疗前两组的ASDAS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的ASD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显著,说明尽管两组的疾病活动性均受到抑制,但试验组的疾病活动性下降更为有效。随访期间,ASDAS评分的变化在两组之间有所不同。试验组在治疗两周后ASDAS评分迅速降低,且每次随访的ASDAS评分与前一次相比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在每次随访时ASDAS评分逐渐升高,但均低于治疗前水平,说明试验组在改善疾病活动指数方面有较好疗效。两组ASDAS评分变化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McGill评分:两组治疗前McGill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的McGill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试验组的下降更为显著,说明试验组在降低疼痛方面有较好的疗效。试验组治疗两周后,McGill评分迅速降低,且每次随访的McGill评分没有显著变化。对照组每次随访的McGill评分逐渐升高,但均低于治疗前水平,说明试验组镇痛效果更持久。两组McGill评分变化均有临床及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Bath评分:(1)BAS-G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BAS-G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行,两组的BAS-G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试验组下降更为显著。表明尽管两组的背部疼痛都有所减轻,但试验组在减轻背部疼痛方面显示出更好的疗效。两组BAS-G评分变化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BASMI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BASMI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的进展,两组患者的BASM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试验组的下降更为显著,说明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均有改善,而试验组患者在改善运动范围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功效。两组BASMI评分变化有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结论
本研究发现,近、远端穴位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对AS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远端针刺组在改善疾病活动(即ASDAS评分)、临床症状(即McGill疼痛评分)和关节功能(即Bath评分)方面表现出更显著、更持久的疗效。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