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已进入全新的“白介素”时代。
随着新型药物出现、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强直性脊柱炎(AS)治疗经历了从传统药物时代到生物制剂时代的转变。年,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白介素(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用于治疗AS;年4月28日,司库奇尤单抗在我国获批AS适应症,中国AS治疗自此进入了“白介素时代”。时至今日,司库奇尤单抗在中国商业上市已满一周年。它的加入,在AS治疗领域引发了怎样的变革,又为患者带来哪些利好?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李梦涛教授来探讨这个问题,传播权威声音。点击视频查看李梦涛教授精彩观点1管理AS,需要用长远眼光
李梦涛教授表示,AS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进展极大可能会导致患者骨结构的损伤和破坏,从而引起功能障碍。因此,对于疾病的长期管理,要用发展的眼光。不仅要控制症状,即镇痛,更要重视抗炎治疗。
作为医生还要看得更长远,让患者认识到疾病造成的强直等骨结构改变会显著影响到预后,这是对患者危害最大的。所谓发展的眼光,应该是从镇痛、抗炎,到最后长期抑制新生骨的形成、防止强直,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各方面都能够保持得很好。
2新进展:药物进步促进疾病全程管理
尽管同属于风湿免疫类疾病,AS的发病机制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RA),RA主要是由于炎症导致的骨质破坏,而AS有另外的特点——除了炎症引起骨质破坏,还有新骨的形成,所以它的机制更为特殊。
过去对于AS的治疗是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开始,这类药物能够镇痛,抗炎能力较弱。生物制剂的出现启动了靶向治疗时代,有了具备更强抗炎作用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TNFi)。但目前来看,无论是NSAIDs还是TNFi,对于新骨形成、骨结构变化,都没有很好的效果。
最近一两年又有了可喜的进展,那就是AS治疗进入了“白介素时代”。以司库奇尤单抗为代表的IL-17A抑制剂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全新治疗方案,不但能够抗炎,更有长期抑制新骨形成的作用。自此,临床上对于AS的治疗开始了从单纯镇痛抗炎到远期抑骨形成的疾病全程管理。
3IL-17A抑制剂推动指南更新
李梦涛教授介绍,中国台湾风湿病学会AS诊治指南[1]中指出,此类疾病目前还是处于治疗药物缺乏的阶段,特别是与RA相比,药物非常有限。指南中的基础用药为NSAIDs,它有限的抗炎作用可以帮助一部分症状较轻、病情进展慢的患者控制住临床症状。进一步用药则是TNFi,它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指南提到,如果NSAIDs类药物对患者临床症状控制不佳,就应该积极加用TNFi。
对于AS治疗,过去的指南仅有这两类药物,其作用局限于抗炎镇痛、改善症状,但对于疾病造成的新骨形成和骨质破坏没有显著疗效。而现在,根据最新研究进展,AS治疗的白介素时代已经到来,指南中的治疗目标已从短期的改善患者症状、抗炎镇痛进一步成为长期的抑制新骨形成、保持功能。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以司库奇尤单抗为代表的、针对IL-12/23/17通路的IL-17A抑制剂类药物,能够同时达到抗炎镇痛和抑制新骨形成的治疗作用,对患者做到全程管理。因此,这类进入指南之初曾被放在三线治疗的药物,目前已在部分地区指南以及权威杂志的文献中与TNFi并列,同为二线治疗[1-2]。
未来,不仅全面改善症状、还能够同时提升生活质量的IL-17A抑制剂,有望造福更多AS患者,帮助他们收获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WeiJC,etal.IntJRheumDis.Jan;23(1)7-23.
[2]SieperJ,etal.Lancet.Jul1;():73-84.
专家简介李医院风湿免疫科教授、博士生/临床博士后导师,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科室副主任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肺血管/间质病学组组长亚太抗风湿病联盟(APLAR)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组成员亚太系统性红斑狼疮协作组(APLC)成员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CRCA)、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秘书长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首都协同创新重点项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课题负责人代表团队在国际会议发言30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55篇,荣获CRA/EAGOR/APLAR/EULAR青年研究者奖往期回顾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变迁之路:从“对症治疗”到“全面管理”
医保新目录正式执行,将为AS诊疗带来哪些变化?
最新医保药品目录落地实施,IL-17A抑制剂将惠及更多强直患者!
“炎”多必失,抗炎有道:IL-17A与炎症的关联探秘
IL-17A与强直性脊柱炎的疼痛发生有何关系?
点击“阅读原文”(文末左下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