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作为骨科类IV级大手术,是通过“人工假体”替代人体“原有髋关节”,从而重新获取关节活动功能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它并不是股骨头坏死的专项治疗,人体任何关节都可以采取手术置换。
人工关节置换作为骨科疾病治疗中的“一剂猛药”常被用于一些终末期骨病的治疗。原因就在于,关节置换虽然效果明确,但与之而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如松动、感染、下沉等)以及假体使用寿命、置换费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极大的身心伤害,对患者家庭乃至社会都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临床上严格遵循“股骨头坏死能不换就不换、能晚换就晚换的原则”,对于关节置换设置有严格的手术指征。不到万不得已,都不要轻言置换。
置换手术三大基本指征
年龄、病情程度、健康状况
关于是否要进行髋关节手术,主要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测结果、患者综合身体素质、对疾病的耐受体验、年龄职业、患者自身需求等各方面进行考虑。不同患者有不同的考量,综合各方面因素,临床上对关节置换设置了三大基本指征:
01年龄:是髋关节置换术的首要指征
判断是否需要置换髋关节,首先看年龄:因为人工关节有寿命,一般国外接受关节置换术后,多能维持10余年,但国内缺少大量的临床样本。因此,我们把手术年龄卡得特别紧,规定在65岁左右。此后若不发炎、不摔跤,基本够用。
同时,人工关节也会出现问题,包括感染,以及磨损引起松动,这也和患者手术年龄有关。科技发达后,人工关节质量在提高,但无法保证不松动。尤其是年纪较轻的患者活动量大,人工关节易磨损。如若在55岁换关节,到了六十多岁,还有十余年的磨损时间,很难说要不要第二次置换。
02病情发展程度:是决定是否要置换关键
临床上,医生还需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决定是否需要置换关节
依据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影像检测结果:
03健康状况:评估术中安全及术后并发症重要指标
①患有免疫疾病、慢性病、骨质疏松等问题患者,术后感染、下沉等并发症几率高,一般不建议置换手术
如果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糖尿病等,这类患者做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发生感染的几率很大。类风湿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需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好,远期感染几率也会升高
另外,长期服用激素药物、过度防晒等导致骨质疏松,骨头“变脆”、“变酥”等,如果进行人工关节置换会导致假体松动、下沉,增加二次翻修的风险。
②有心脏、血压、免疫耐受等问题的患者,容易加大手术过程中的风险指数,不建议立即手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作为骨科IV级大型手术,还需要把手术可能涉及的问题都详查一遍。如拍摄X光片(患者需取站立位、正面,判断关节负重时,关节间隙如何等)、检查心脏功能、控制安全的血压水平、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还要考虑既往有没有慢性病史等,确保符合关节置换的手术标准。
结合以上三大手术指征:年龄、病情发展程度、身体健康状况,需要换就换,不需要换就不换,能晚换绝不早换。但是很多年轻人活动量较大,且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人工关节毕竟是假的东西,一旦出问题就是大事。针对这些人,我会劝其深思和慎重。
只有当股骨头坏死导致出现骨关节炎,一活动就疼,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才需要做髋关节置换。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误区解读
解读1:股骨头坍塌是不是只能换关节?
股骨头塌陷是指股骨头坏死达到一定程度后,骨细胞开始凹陷,承受压力的能力开始下降,骨头上就会出现无数个非常微小的骨折,最终让股骨头出现塌陷。
如果股骨头坏死塌陷累及股骨头冠状位核心受力点,导致股骨头扁平塌陷畸形,且塌陷后疼痛难忍,完全无法正常生活自理,则建议做髋关节置换。
解读2:之前做过保守治疗,再换关节是不是更难?
股骨头坏死置换关节的时机,临床上并没有确切的要求,具体是根据X片上的表现以及患者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的。但这不代表拖着不治也没事,股骨头坏死后进行积极科学的保髋治疗,不仅可以做到保住髋关节避免关节置换,即便保髋效果不理想最终需要置换,也不会影响置换手术的进行。
当然,无论什么时候手术,只要手术做好了,基本都可以获得正常的功能,不会残疾。
总结: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治疗,主要分为保留髋关节和置换髋关节两大类,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一直是股骨头坏死终末期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
业界共识:股骨头坏死还是建议能晚换就晚换,能不换就不换!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对于保留髋关节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内对于保髋诊疗领域医院的设立都在不断提升,通过一个综合的保髋诊疗体系,是完全可以达到保留原装股骨头,避免关节置换的效果!
END
医患携手,科学保髋,共筑股骨头健康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