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对于
郭根凯医生
的了解
全来自于
陪同父亲就诊的
点点滴滴
所有对于
医生
职业形象的好感
全来自于
郭根凯医生
1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就诊,在那个狭小的格子间。
附院永远是人满为患,门诊部尤为喧闹。我无暇去细看人群的忙乱焦躁,除却仔细听着广播里各科室的叫号,眼睛还得四下搜寻,好找个空位安顿一下被病痛折磨的父亲。
等待的滋味自然漫长难熬,好一通的左顾右盼却让我心生疑惑:好像别的科室的进展很快呀,怎么就这“风湿免疫科”效率有点低?
请原谅我的无知吧,再体谅一下病患及其家属的痛苦,我挤进了门诊室,挤进了人口密度极大的格子间。人多,个矮,最能发挥作用的是耳朵,在悉悉索索的杂乱中清晰地捕捉到了一个清亮有力的男声,再听,又不失亲切温和。
等父亲在桌前坐定,吸引了我的是那双眼睛。父亲的方言口音太重,病情的描述都由我来传达,于是那双不很大却格外有神采的眼睛在我与父亲之间轮转。黑黑的眼珠盯着时,我能感受到那份问询的热切、态度的诚恳,引导着我把父亲的所有症状一一陈述。郭主任又伸手按按父亲的肩,捏捏父亲的大腿,询问他的感受,面上始终带着微笑。
一番望闻问切过后,郭主任给出了初步的诊断结论,愚钝的我当时并没听懂,只晓得要带父亲去进行血液检查,确认病情——无需住院,一个月后复诊。
2服药不到两天,父亲的痛苦竟像是全部消除,年近古稀的老人激动得逢人就要手舞足蹈一通。
要知道,此前的三个月可谓是痛不欲生啊。医院治疗十天,检查做了一大堆,挂点滴挂得人万分沮丧,可疼痛仍是紧紧黏附,一米八的人瘦得只剩斤。后来又病痛乱投医,上海、南京各走了一趟,几个科室胡乱地来,把父亲恼得哪儿也不愿挪,只靠止疼片应急。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伴随着全家人的忧心忡忡、不知所措,真正不堪回首!
附院的就诊是在好说歹说之下的碰碰运气,哪知上天竟真把好运赐给了我们,而且好运常相伴。
每月的复诊成了一次精神愉悦的附院之旅,每月都有一次机会能看到那温暖的笑脸,能听到那温润的话语,能获得战胜病痛的信心。
就这样,父亲的病情日趋稳定。
3又一个复诊的日子,还是那个格子间,尽管挂号时医院,可面对着一张陌生的脸庞,我们才算是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
医生的效率极高,化验单扫上一眼,随即开药,然后下一个……父亲格外地沉默,老半天叹了一口气:“郭主任什么时候回来?”
看着父亲颓然的神情,我突然醒悟到,医治父亲的并不只是那几个药盒,还有那些关切的问询、耐心的聆听。长期服用的西药没让父亲的身体产生依赖,那些一月一次的关怀却成了父亲的精神依赖!
大约半年的光景,预约挂号的名单中重又出现了“郭根凯”三个字,我兴奋地告诉了父亲,父亲也是乐不可支,多日不见的灿烂重又回到了那苍老的脸上……
4从第一次碰面到动笔写下这些文字已有三年的时光,复诊的频率由一月一次变为现在的两月一次,一方面父亲的病情甚是稳定,另一方面是郭主任照顾到我每次陪伴父亲就诊的种种不便。
三年的时间,我并未与郭主任有更多的交流,但我见证了郭主任精湛的医术、卓越的医道。病人越来越多,而他对病人的态度始终如一。
5现在,他又建立了病友群,建立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