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二届骨脊柱外科高峰论坛上CCMTV-临床频道骨科有幸采访到了张雪松医生就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外科治疗及截骨平面选择展开了阐述。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外科治疗策略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年龄在15岁左右,15岁-50岁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发展人群。初发表现为晨僵、痛疼、疲劳,有上述症状患者一旦出现畏寒、全身大面积的不适、髋膝关节反应等一定要及时到内科就诊。
如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出现畸形就需要到外科来就诊。脊柱后凸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肺功能,所以外科治疗首要目标要矫正畸形,保证心肺功能和消化系统正常运作。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矫形恢复美观度的一种手术,实际上影响着患者的预期寿命。
强直性脊柱炎早在20年前国内外老一辈的专家就开始进行外科治疗,主要采用经椎板后路技术,通过经椎小关节截骨的方式在后方产生间隙,利用强力矫正使前方椎间盘位置张开,是一种典型的SPO(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技术。但这种技术容易出现并发症,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被逐渐淘汰。
现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主流矫正术是采用三维经椎弓根截骨技术,对矢状面和冠状面畸形进行同时矫正。有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单纯是后凸还伴有一些侧倾等症状。所以目前建议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采用三柱经椎弓根截骨。
另一种文献报道的COWO技术(开合式截骨术)是在经典的PSO基础上强力的进行了一个折屈,闭合之后又实现了前方的张开。
王岩教授发明的VCD(椎体部分去松质骨截骨术)综合了PSO、COWO、蛋壳等技术,去除最小骨量,同时实现前方张开与后方闭合。因中柱去除的骨质比较少,实现了骨质的接触,稳定性较好,失血较少。每年就我院采用VCD技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病人大约占例左右,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都较高。
截骨平面的选择截骨平面的选择经过了历史的演变,逐渐达成共识。最经典的截骨平面是在腰3,至今打开教课书仍然可以看到在腰3截骨平面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内容。腰3截骨平面的选择当时是参考了病人的颌眉角(患者驼背后下颌经过前额垂线的夹角),力争恢复平视的角度。
但是随着医疗的发展,考虑更多的是整体的平衡,包括骨盆、髋膝关节等位置。目前更多选择的是后凸顶椎区域,如果畸形不严重,在顶椎单个椎体行PSO或VCD。如果畸形比较严重,单个椎体实现矫正比较困难,在顶椎区域进行跳跃式截骨(两个椎体甚至是三个椎体经椎弓根截骨)。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术面临挑战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截骨术面临的挑战较大,随着患者脊柱进展融合,基本上没有合适的解剖位置,另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椎体骨质非常疏松,而后方增生的骨板又非常厚,去除骨板后固定的椎弓根螺钉在椎体着力非常差,由此可见此类疾病截骨需要考虑多方面情况。不仅需要考虑截骨角度,而且还需要考虑患者骨质情况以及螺钉对椎弓根的着力。同时兼顾术中失血、神经损伤等问题。
由此可见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需要很系统的外科治疗,但是大家也不要过分担心,在专业外科医生把控下,其总体手术安全性还是比较可靠。最近5年我院手术治疗多例,至今还未出现因手术而出现的截瘫问题,不必过分担心手术风险问题。
专家介绍张雪松主任医师
医院(医院)骨科以第一承担人负责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一项,国家支撑计划分课题一项。参与国家“”计划和“”项目。获得*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
为国内最年轻的北美脊柱侧凸研究学会activemember,同时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秘书,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脊柱畸形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基础研究学组委员等职。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人选。
在脊柱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对于脊柱侧弯矫形、脊柱微创治疗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是国内第一个获得脊柱手术机器人操作执照的医生。开展复杂脊柱畸形的截骨矫正相关研究,每年完成大中型复杂手术余台,并取得满意效果,连医院骨科获得脊柱外科工作先锋,医院十医院百名新秀称号。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