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梅梅:高考招生“软评价”还需“硬规划”助阵
教育部昨天发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按照意见,计入高考的3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5个方面。(12月17日 央广) 将学生综合素质纳入高考招生范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景之作,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落实素质教育。但是,要使“软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导向与选拔作用,还必须靠“硬规划”来助阵。 高考一直被奉为教育“指挥棒”与“风向标”。关于高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掀起教育界的极大关注。两个《意见》的发布,势必引起人们对学生“软实力”的极大关注,这的确是件可喜可贺之事。 但是,“软评价”也不是无懈可击的。由于标准难以把握,参照不易确定,量化或等级划分中对人为因素的依赖过重,很容易滋生“暗箱操作”的空间。因此,要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公正与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相关部门必须制定明确可行的操作意见或工作规划,用这种略带强制性的硬性力量来督促评价在阳光透明环境下有序开展。 另外,《意见》将许多曾被视为“副课”的内容加了进来,这对培养具有文明高雅的审美与艺术情趣的现代化新人具有重大意义。但是,若无明确适宜的工作细则,严密周到的工作规划来清道护航,这种“软实力”的评价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因为,在以往评价体系的压迫下,各方精力都用在了学生 “硬实力”的获取上,突然一下得知“软实力”也能加分,难免会出现“一边倒”的冲动。而书与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任何缺少丰厚知识底蕴的艺术都是缺乏生命力的。 因此,要切实搞好“软评价”,还必须先做好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思想工作。要让他们都懂得重视学生“软实力”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可偏废文化课的学习,也非意在鼓励学生选择艺体的“捷径”,而是为了以软显硬,以硬助软,最终使学生成长为“软硬双优”、“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薛梅梅
:魏霭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