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大决战》正在热映之中,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也即将结束,老头子在华北的优势将在中野、华野两大野战*的猛攻之下灰飞烟灭,不过细心的朋友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剧中杜聿明的出境实在是太高了,在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总共向老蒋的部队发起了三次战略决战,而杜聿明在“三大战役”中参加了两次,辽沈和淮海他都有参与。
直到淮海兵败,国*骁将杜聿明败于粟总之手,至此老蒋在华北乃至中原的失败已经成定局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杜聿明接手的摊子是一个”烂摊子“,当时老蒋*府的溃败是全方位的,不单单是*事指挥上的问题,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杜聿明为了老蒋也算是尽力全力了。
有人说淮海战场其实是“两个药罐子之间的对决”,在当时粟总因为早年的伤病导致根本无法一直指挥作战,他的身体强度也不支持他长时间指挥作战,在剧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粟总是一边吃药一边指挥作战;而杜聿明的情况也和当时粟总差不多,身体情况并不太好,在当时辽沈战役的时候就因为身体原因而不得不从战场上撤下来,淮海战役的时候杜聿明也是重病缠身,脊柱炎、肠胃炎等多种疾病也是困扰着他,以致于最严重的的时候不得不靠着拐杖走路。
然而,对于老蒋来说,他也不想折腾杜聿明,可是实在是没办法,他只能动用杜聿明来充当这个“救火队长”。
从老蒋的用人*策说起
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华民国虽然在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可是当时实际情况却是*阀割据的局面。在中华民国刚成立的时候,革命*因为不能处理好“前朝臣民”,以至于很多的地方实力派也直接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成员,这就为后来的*阀割据埋下了严重的祸端。
在袁世凯在位的时候,他是北洋派系的老大,凭借着手中的强权他还可以控制住局势,可是随着袁世凯的倒台,孙传芳、吴佩孚、段祺瑞等人是谁也不服谁,因此在这之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二十年的内战之中。
后来南京国民*府在年发起了北伐战争,至年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南京从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可是内里却还是一片混乱,北伐战争虽然消灭了北洋派系,可是却有更多的*治新贵成为了地方实力派,诸如李主任、白崇禧的桂系,刘湘的川*,阎锡山的晋绥*,这和之前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也正是因为在这种局面之下,老蒋用人无法做到“唯才是举”,他信任的人是当时紧紧围绕在他旁边“三大派系”的人,而这些就是老蒋的统治根基:
一是*埔系,他将*埔*校出来的人都安插到了自己的嫡系部队之中也就是所谓的“中央*”之中,而老蒋则是靠着“*埔系”*官从*事上确立了老蒋的地位;二是“江浙帮”,比如戴笠、毛人凤、陈布雷等人都是“江浙帮”的代表,老蒋重用戴笠和毛人凤让*统成为了当时最大的特务机构,陈布雷则帮助老蒋控制了舆论上的优势。三是“四大家族”的人,他们几乎掌控了国家的经济,老蒋当年能够上位,靠的也就是大财阀的支持。
这三大势力的人,紧紧围绕在老蒋身边,巩固了老蒋的统治地位,而老蒋但凡遇到事情也总是先找他们商量。
老蒋靠着他们的确帮助老蒋稳固了江山,可是老蒋的失败也正是因为此,这种“任人唯亲”的方式让真正有才华的人上不了台,而这种乡里乡亲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毫无区别。
当然了,老蒋本人知不知道这种情况呢?恐怕是知道的,可是他就算知道又能如何呢?他无法改变这种局势,他也只能用这种标准。
当时南京*府内部虽然说不上是人才济济,可是要说会打仗的人还真不少,卫立煌、白崇禧、薛岳、傅作义哪一个人都不差,可是老蒋知道这些人的才华又偏偏不敢用,相反诸如刘峙、顾祝同等人,一路打一路败却总是能步步高升。
于是这又让老蒋处于矛盾之中,会打仗的人根本不听老蒋的指挥;而听老蒋指挥的根本又不会打仗:
比如白崇禧,他和李宗仁、*绍竑在当时组成了南京*府内部第二大势力“桂系”,在陈济棠、何应钦等相继退出舞台之后,桂系成为了南京*府内部的第二大*治力量,在当年当选民国总统的时候,李宗仁凭借着“桂系”的力量成功当选了副总统。
对于老蒋来说,他一直想要找机会削弱桂系的力量,因此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老蒋趁机想要扶白崇禧上位担任“华中剿总”其目的就是想让桂系出马去和解放*血拼,一是借机削弱桂系的力量;二是也可以阻挡解放*南下。
可惜的是李宗仁看破了这个图谋,于是白崇禧直接撂挑子不干了,让老蒋很下不来台,没办法只能让刘峙上位。
同样的,薛岳也是这个情况,在当年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由于李德等人的指挥失误,导致红*不得不进行长征,那个时候率领中央*追击红*的指挥官正是薛岳。
红*走了2万里,薛岳也跟着跑了2万里,当时主席都不得不赞叹薛岳的指挥能力;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又将薛岳称之为“虎将”,三次长沙会战击破了日*的野心,在长沙城下,侵华日*付出了将*几十万日*的生命却始终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在解放海南岛的时候,主席特意对前线将领说道:“遇见薛伯陵,你们务必持重。”
可见,薛岳在当时也的确是一个难啃的对手。
然而在老蒋心里,薛岳虽然能力强,可是他却始终也无法走进老蒋的心里:
一个是薛岳出身粤*,并非老蒋正宗的嫡系*埔系弟子,虽然和陈诚私交甚好,却始终不算正宗的“中央*”,也因此在中央*内部,薛岳也经常在边缘徘徊;其次薛岳也很不听话,当年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时候,老蒋要薛岳放弃长沙退守衡阳,哪知道薛岳直接抗命不干还挂断了老蒋的电话。
在解放战争初期,薛岳在指挥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被老蒋撤了,原因就是他太不听话,老蒋要他往东他偏要往西。
也因此,这让老蒋陷入了一种矛盾的心理,能打仗的不听话,于是他又只能重用刘峙、顾祝同上台,可是这又陷入了另一种矛盾之中,这些人太听话可是不会打仗。
比如刘峙,在中原大战的时候,他被称为老蒋的“五虎上将”,可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真的让他当方面*司令,就可以看出老蒋手上确实是无人可用了,
当时派刘峙来担任“徐州剿总”的时候,私底下有这么一句话“徐州是华东的门户,应该派一员虎将来镇守,再不济派一只狗,总统居然派了一只猪。”
在战场上,作为战场的总指挥官,他却什么事都不敢决定,反而万般推脱,当有人向他报告张克侠二位将*在战场上即将起义的时候,他也拿捏不准是真是假。
不过也幸好老蒋派了这么一只“猪”,这才能够让张何二位将*顺利在战场上起义,在淮海战场上给了*百韬致命一击,在碾庄歼灭了*百韬兵团。
听话的人不能用,不听话的人又用不了,就是在这种矛盾心理下,老蒋的*府里面,能堪当大任的唯有杜聿明:
杜聿明为何这么受用?
老蒋重用杜聿明的一个原因,首先杜聿明很听话,就算是有些事他不理解,可是还是会忠实地执行老蒋的命令。
老蒋的失败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经济上的错误,14年抗战已经让国民*府的财*濒临崩溃,百姓民不聊生,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当时国民*府的财*已经到了崩溃边缘。
而老蒋这个时候为了筹措*费发动内战,不想着挽回经济,而是大量地增加货币发行量,最终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新币和*金比例不成比,一沓钱却只能买一个苹果,士兵几个月的*饷仅仅能够买一个馒头。
当时国民*府之内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其中的弊端,杜聿明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曾经向老蒋建议尽快挽回经济,可最终也是无疾而终,在这件事情上他虽然看出了弊端却并未坚持。
在当年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如此,二战后期,中国*队加入了盟*的作战序列,当时美国*府除了在*事上给予老蒋*事支援之外,还给老蒋派去了一个参谋长史迪威。
可奈何老蒋和史迪威不对付,史迪威的很多建议也让老蒋驳回去了。
在史迪威和老蒋发生矛盾的时候,杜聿明作为*埔系的代表自然而然的是站在老蒋这边的。
在年,中国远征*奉命出国抗战,可惜的是碰上了盟*中的“猪队友”英国,导致第一次远征失败,中国和外界的唯一一条国际航线滇缅公路也因为缅甸的失守再无意义。
在退守印度和经野人山回国的问题上,史迪威坚持的是前者,而老蒋则是要求远征*回国。
从*事角度来说,当时退守印度无疑是一个更好的方案。
然而作为“*埔系”的代表,杜聿明当然倾向于后者,因为这是老蒋的意思,同时远征*出国抗战却遭到了盟*的出卖,这也让杜聿明对英美颇有怨气,10万远征*除新38师以及新22师等前往印度外,其余的中国远征*则有序退回野人山。
不过在大自然面前,杜聿明显然是低估了野人山的恐怖,10万远征*没有死于抗日的战场上,却因为野人山的残酷导致生还者寥寥无几,除新38师和新22师能够保证完整的建制外,老蒋嫡系部队在这次战役之中损失惨重。
除听话之外,杜聿明在南京*府内部也属于会打仗的,当年杜聿明血战昆仑关,和日*号称“刚*”的第五师团血战几个昼夜,击毙了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防止日*从后方威胁。
在远征*时候,中国远征*10万大*出国抗战,当时任命的司令是罗卓英,可是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却一直是杜聿明。
从战场经验和忠诚度来说,杜聿明都很令老蒋满意,刘峙不顶用,白崇禧不听话,王耀武成为封疆大吏支不开身,宋希濂作为战略总预备队镇守后方,也因此老蒋能依靠的唯有杜聿明,于是让他一会东北一会华中飞过来飞过去的折腾他。
然而,老蒋的失败在*事上仅仅是偶然的,经济上、*治上老蒋的失败早就已经注定了,大厦将倾之下绝非一个杜聿明能够力挽狂澜,最终淮海战场上杜聿明兵团的30万大*在中野、华野两大解放*的包围下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