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别人演的活灵活现的是演员,把自己演的惟妙惟肖的是明星。”
苦练七十二变,才能笑对八十一难,演戏如此,人生也亦然。
对于很多人而言,能够看着自己喜欢的演员演戏,是一种享受。
作为一个演员,如果没有把角色和自己融为一体,那就不叫演戏,叫撒谎。
有一种演员,无论他霸屏多久都不会让人心生厌烦,反而会让人心生喜意。
出道多年,出演过形形色色的角色,无论是市井小人物,还是达官显赫,都被他演绎的惟妙惟肖,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收视率的保证。
他就是张嘉译!
01
张嘉译(原名张小童),出生于年西安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的工作都在煤炭科学研究院。
从小就过着大院生活的张嘉译,生活在4个哥哥一个妹妹的大家庭里。
虽然总是被大孩子带着玩,但他的性格依旧顽强。
“高楼高,高楼高,高楼底下卖元宵,元宵圆,元宵圆,元宵不圆不要钱”。
这是一首张嘉译童年时的儿歌,在这个大院里,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MP3、没有数码相机、没有电脑、玩的都是弹球、弹弓、皮筋和沙包。
逢年过节时,张嘉译最爱吃母亲用韭菜、肉、粉条包的韭饼,即使成名之后,每次回到家里,这些也都是标配。
母亲一直都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小时候家里吃饺子,都是母亲一个人包。
读书时,张嘉译的心思都没有在学习上,整天盯着同桌的胳膊,只要越过了这条三八线,他就会拿圆珠笔扎他。
后来,老师给他换了一个女同桌,特别漂亮,学习成绩不但好,而且还是个班干部。
那时候开始,张嘉译也不在乎三八线了,扎同桌改成了看同桌,依然不变的是他还是不好好学习。
那段时间,张嘉译曾练过一段时间摔跤,后来还传出他因为摔跤摔进了电影学院,其实压根儿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年,学习不咋地的张嘉译无心高考,当时正好听到亲戚说有个学校在招生,而且要求特别低。
张嘉译一听有这么好的事儿就乐了,赶紧就去了西安“北京电影学院”的报名点。
考形体的时候,有的人表演跳舞、有的人表演广播体操,而张嘉译就是后者。
当时,张嘉译原本是想练一段摔跤,但老师觉得没法练,就让他做了一套广播体操。
张嘉译的同学热合曼小时候练过武术,让张嘉译和他搭档演了一个师兄弟打闹着玩的小品。
由于年轻,下手也没个轻重,结果上来一撕巴、一着急,张嘉译就拉着他一个绊把他撂地上了。
当时,老师都傻眼了,着急忙慌的说:“行了行了,你不要真摔了”。
02
刚进电影学院那会,张嘉译特别害羞,害羞到什么程度呢?
那时候排小品的时候,只要有女生,张嘉译连门都不进去。
第一个学期,他压根儿就没和同班的女同学排过小品,都是找男生一起排小品。
马精武老师为了板张嘉译这害羞的毛病,让他搭档女同学刘敏排练一个小品,并让她抱着女生上舞台,放在床上演一段激情戏。
马精武说:“我不喊停,你就不许停”。
当时,张嘉译抱着女同学上台,放在床上就停了,对于他而言,能抱着女同学上台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
久而久之,张嘉译这腼腆的毛病总算是改了。
读书期间,张嘉译除了学习之外,还开始做起了生意,开洗衣店。
那时候他整了两台旧洗衣机,一台是单筒的,一台是双筒带甩干的,一番游说下,不少同学开始找他洗衣服,10块钱洗一个月。
但是,张嘉译只洗过一次就不干了,因为不但得自己洗,还得晾,由于衣服太多学校都不让他们晾衣服,随后张嘉译宣布洗衣服破产。
当同学们都外出开始拍戏的时候,只有张嘉译无动于衷,因为他把目标又放在了拍广告上。
八十年代末,正是国内经济发展迅速的阶段,广告业成为了业内的翘楚,张嘉译就和寝室几个室友寻思着拍广告。
还别说,哥儿几个忙活了一段时间还真赚了五六百块钱,当时,寝室有人就提议集体整一套宿舍服。
当时,北影厂旁边有一个裁缝,是特意给出国的人做西装的。
随后哥儿几个去西单挑好了料子,一人来了一套黑西装。
那时候流行《上海滩》特别流行,风衣配围巾帅气的一批,哥儿几个整理好行头也配上了白围巾,谁承想,刚一下楼就被院领导碰上了。
院领导:“停停停,你们六个干嘛呢”?
张嘉译:“没事儿啊”。
院领导:“回去,以后不许两个人以上穿这身衣服出来”。
这样的日子,一直“混”到了大三,张嘉译才在《魔表》中混到一个小角色。
03
年,张嘉译顺利毕业,由于没有找到工作,只能服从学校的安排,回到西安电影制片厂。
这这里,他并没有开始拍戏,而是先在团委打了一年杂,大部分时间,他都用在了看碟和拉片上。
当时,父亲本来寻思着在北京托托关系,但却遭到了张嘉译的拒绝,因为他不愿让父亲为了自己的工作而去低三下四的求人。
回到西安后,张嘉译一直谨记老师的教诲,无论红不红,不挑戏,能吃饱饭就成。
张嘉译天生就是乐天派,不虚荣、不攀比,做好自己,典型的知足者常乐。
成名后的张嘉译,在媒体面前,也从来没觉得自己的龙套生涯有多苦,因为他觉得演员都是这么过来的,有吃,有喝,钱也够花挺好。
没有成名之前,张嘉译的心态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对于他而言,红不红无所谓,只要能接着戏甭管啥角色他都会出演。
对比现在的小鲜肉,连基本的台词都不背,甚至以背了台词为荣,不知你们的脸羞不羞。
张嘉译在西安电影制片厂期间,拍摄了许多影视剧,但基本上都已经无处查找,最早的只能追溯到年和苗圃出演的电视剧《道北人》。
那时候的张嘉译还是蛮清秀的,虽然第一看着不帅,但是很耐看。
对于一般人而言,别说蛰伏9年,坚持个三五年还没什么成绩就“婊子罢工——歇了”。
反观张嘉译,这种踏实的心态在整个影视圈也是绝无仅有,也许正是这种性格,才让“老天”都不忍心亏待他。
而立之年,张嘉译虽然在本地已经混的风生水起,但随着剧本看的越来越多,戏拍的越来越多,张嘉译已经能看出剧本的好赖。
人常说:“不吃*连,不知啥叫苦”,当时的张嘉译感觉西安的舞台太小了,他想去演一些真正的好戏,实现一个演员最大的价值。
在西安蛰伏9年之后,终于在年他决定回到北京,开始北漂生活。
刚到北京,首先面临的就是住宿问题。
当时张嘉译北电宿舍的老大,让他买他们家楼上的房子,说是零首付,只要交两万块钱就能拿到钥匙,随便装修下就能直接入住。
之后,张嘉译就去了,但结果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
人家开发商就是拖后首付,半年之内必须交清。
这时候张嘉译“肠子”都悔青了,就和开发商商量能不能退钱,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好在当时北京还有自己的老同学,实在没辙的张嘉译也只能一个个的借钱,这才把这个“窟窿”堵上。
刚来北京,张嘉译拍摄的第一部戏就是刘惠宁导演的《前世今生》。
当时这部戏定下来演员是丁志诚、姜武、张嘉译,而张嘉译出演的角色是刘惠宁一口定下来的,必须得是张嘉译。
那时候,张嘉译的生活并不轻松,刚来北京那会钱从来也不存银行,整天把钱放在兜里,鼓鼓囊囊的,他觉得花起来比较方便。
导演刘惠宁曾说:“张嘉译刚来北京那会,是很脏乱差的一个人,有时候衣服打着卷就来了”。
这部戏张嘉译并没有求着刘惠宁说自己一定要出演,但他明白刘惠宁是想帮他。
为了还钱,张嘉译不得不去找戏拍,高强度的接戏,从不用替身,正是这段时间,他才落下了“强直性脊柱炎”这个毛病。
张嘉译最艰难的时候都得靠借钱度日,为了尽快赚到钱只能没日没夜的拍戏。
对于他而言,虽然当时戏比较多,但从来不会糊弄导演,因为他觉得人家找他拍戏就是看重他,所以必须得把每个角色都演到“骨头缝儿里”。
当时的张嘉译在演艺圈混迹这么多年,怎么说也是个“老油条”了,但他并没有装大个,每个剧组他都会很虚心的向别人请教各种问题。
即使回到家,张嘉译也不闲着,还要把当天的问题和收获一一记录下来,以此来监督自己。
那段时间用“处心积虑,只为演戏。”来形容张嘉译一点都不夸张。
如今看来,张嘉译的成功绝非偶然,多年的蛰伏一次次的努力,才让自己在观众和业内拥有了金口碑。
04
年,张嘉译搭档陈小艺、孙红雷出演了《半路夫妻》,剧中张嘉译饰演陈小艺的前夫陈建平。
这一角色被张嘉译饰演的惟妙惟肖,尤其是那种恨铁不成钢的“窝囊”劲儿,凭借这部戏,张嘉译在业界内终于得到了肯定。
当时的张嘉译虽然还不是什么大腕,但很多导演喜欢用这种不红,但是钱少,戏好的演员,对于他们而言无疑是捡到“宝”了。
很多导演和张嘉译合作过一次之后,都会和他约戏,有时候张嘉译戏多实在安排不出时间,有些剧组就宁肯等着他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在拍摄。
人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红与不红之间,张嘉译只差一部戏。
年,张嘉译出演了根据六六同名小说改编的《蜗居》中的宋思明,一炮而红,这一年张嘉译用了20年。
“当人选择了向上的阶梯时,就要求其很多细枝末节。”——宋思明
原著中,宋思明死得其所,而且丝毫得不到读者的同情。
而张嘉译饰演的宋思明,本该是一个让人“恨之入骨”的角色,但却被他演绎的更加饱满了,让观众丝毫“恨”不起来。
之后,张嘉译先后出演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影视剧,如《悬崖》、《心术》、《一仆二主》、《*原》等等,每一部剧都成为了当年的爆款。
05
事业上的成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