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皮炎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134.html「入药部位」
姜科山姜属植物山姜,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
「性味」
辛、温。
《本草拾遗》:"辛,温。"
《纲目》:"辛,热,无*。"
「归经」
入肺,胃经。
「功效」
祛风通络,理气止痛,温中,散寒,祛风,活血。
「主治」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牙痛,胃痛,肺寒咳嗽,风湿痹痛,脘腹冷痛,风湿筋骨疼痛,劳伤吐血,跌损瘀滞,月经不调。
「附方」
1、风湿痹痛。
山姜根、钩藤全草、铺地、蜈蚣、桑枝各5钱,白酒1斤,浸泡5天,每天服药0.5~1两,每日2次。
2、跌打损伤。
山姜根、茜草根各5钱,大血藤根1两、牛膝、泽兰各3钱,白酒1斤,浸泡3~7天,每服0.5~1两。
3、胃痛。
山姜根、乌药各1~2钱研末,温开水送服。
4、治劳伤吐血。
九姜连(童便泡七日,取出阴干用)三钱,一口血三钱,山高梁三钱。泡酒半斤,每服一两。
5、治虚弱咳嗽。
㈠九姜连三钱,大鹅儿肠三钱。炖肉吃。
㈡九姜连粉末一两,核桃仁一两。加蜂糖二两,混匀蒸热,制*眼大的丸子,含化吞服。
6、治久咳。
九姜连根(石灰水泡一天,用淘米水和清水洗净,蒸热,晒干)二钱,白芷二钱,追风伞二钱。泡酒一斤,每服一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调酒搽;或煎水洗。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5-70cm。根茎横生,分枝。叶片通常2-5片;近无柄至具长达2cm的叶柄;叶舌2裂,长约2mm,被短柔毛;叶片披针形或狭长椭圆形,长25-40cm,宽4-7cm,两端渐尖,先端具小尖头,两面,特别是叶下面被短柔毛。总状花序顶生,长15-30cm,花序轴密生绒毛;总苞片披针形,长约9cm,开花时脱落;小苞片极小,早落;花通常2朵聚生,在2朵花之间常有退化的小花残迹可见;小花梗长约2mm;花萼棒状,长1-1.2cm,被短柔毛,先端3齿裂;花冠管长约1cm,被疏柔毛,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cm,外被绒毛,后方的1枚兜状;侧生退化雄蕊线形,长约5mm;唇瓣卵形,宽约6mm,白色而具红色脉纹,先端2裂,边缘具不整齐缺刻;雄蕊长1.2-1.4cm;子房密被绒毛。果球形或椭圆形,直径1-1.5cm,被短柔毛,熟时检红色,先端具宿存的萼筒;种子多角形,长约5mm,径约3mm,有樟脑味。花期4-8月,果期7-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沟边或林下湿地。
「分布地域」
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湖北、广西、广东、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区。
「采集收藏」
在栽种2~3年后的3~4月采挖,洗净,晒干。
「药理作用」
1、对离体胸管平滑肌的影响山姜小剂量对豚鼠小肠无影响,大剂量呈抑制作用,和山姜对乙酸胆碱和氨化钡引起的大鼠肠管紧张性、强直性收缩均有部分始抗作用,和山姜的挥发性部位,可使兔肠管轻度兴奋,然后转入明显抑制,张力降低,收缩频率减慢,振幅减少,并随着浓度不同能部分或完全拮抗乙酸胆碱、氯化钡引起的肠管兴奋和痉挛。
2、抗溃疡作用山姜水煎剂灌胃对幽门结扎型、应激型及利血平型大鼠实验性胃溃疡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蚓噪美辛(消炎痛)型胃溃疡作用不明显。它能增加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降低总酸度与游离酸度,对高体胃条有短暂收缩兴奋作用,随即转入抑制,降低胃张力和抽抗乙酸胆碱引起的胃收缩。
3、抗菌作用体外试验,山姜煎剂对结肠炎耶尔森菌和摩根变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1/(抑菌力达中度),最低杀菌浓度(MBC)是1/80(杀菌乃为低度),对福氏痢疾杆菌的抑杀菌作用分别是1/40和1/10,属低度有效,对肠*素型大肠杆菌均不表现抑、杀菌作用。
4、*性小鼠灌服山姜25g/kg(最大容积)1次,观察3d均未见小鼠中*症状和死亡。大鼠每日灌胃山姜热浸液1.62g/kg,连续30d,结果各组间体至增加光明显差异。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病理检查无特殊异常。
「相关论述」
陶弘景:"腹中冷痛,煮服甚效。"
《本草拾遗》:"去恶气,温中。治中恶霍乱,心腹冷痛,功用如姜。"
《草木便方》:"解大*,行血消瘀,透筋骨。治风湿四肢麻木,煎服;中风顽痹,煎汤洗。"
《峨帽药植》:"治无名肿*。"
《贵阳民间药草》:"根茎和叶:温肺,散寒,止咳。"
《四川中药志》:"根茎:治劳伤吐血,跌损瘀血停滞,月经不调。"
《本草拾遗》:山姜根及苗,并如姜而大,作樟木臭。
《本草图经》:山姜花、茎叶皆姜也,但根不堪食,是与豆蔻花相乱而微小耳。花生叶间,作穗如麦粒,嫩红色。
《纲目》:山姜,生南方。叶似姜,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姜。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End-
本文仅普及中医常识,不做处方
如需使用,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于任何形式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
均须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