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炎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谢有你们澎湃在线 [复制链接]

1#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nb.ifeng.com/a/20200114/8061710_0.shtml
                            

达川区是农业大区,人口大区,同时也是全省88个贫困县(区)之一。

面对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等问题,百万达川儿女在达川区委、区*府的带领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摘穷帽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推动了10万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拔掉了达川大地延续千年的穷根,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达川区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每一名干部群众的参与、支持和努力。这其中,有贫困群众,有致富带头人,也有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既平凡又伟大,既普通又特别。他们的故事尽管简单,甚至由于家长里短和“零碎”而不够典型,但却因为真实而富有生命力,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人们或许会忘记这些凡人英雄的名字,但他们的故事注定会代代流芳。

01

花椒博士李洪权

黑黑瘦瘦,戴副眼镜儿,看起来斯文腼腆,但干起活儿来却能一个顶仨。

达川区鼎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洪权在村民眼里既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怪人。

传奇是因为年出生的李洪权是达州市达川区管村镇庞家村走出的第一个博士。

由于父亲是个盲人,李洪权从小就比一般的孩子懂事。年考入华中农业技术大学设施农业专业,是该专业第一批本科生。

“数学分,语文分,加上理综分,不算英语成绩,都过当年的一本线了!”谈到高考,李洪权霸气感叹:“可惜英语成绩差了一点儿,才上了华中农科大。”

读完本科读硕士,读完硕士念博士。年,李洪权博士毕业进入湖北省农科院,成为村里人教育孩子的榜样。

说李洪权是一个怪人,则是因为他“不走寻常路”。

班没上两年,就瞒着家人辞职到深圳与同学做起了外贸生意。好不容易经过打拼赚到数百万元,年又放着城里的舒服日子不过,回到农村“创业”。

“父母年龄大了需要照顾,村里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回来……”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李洪权首先把“宝”押在了青花椒上:“种青花椒,一是有*府扶持,再一个就是劳动力需求大,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就业!”

“这娃脑壳是不是长包了,好不容易读了博士,在大城市里当了老板,却要回来和我们一起刨泥巴……”

“农业是一个无底洞,砸多少钱都是扔水里,可能连声响也听不到!”对于李洪权“谜”一样的操作,大家都认为他“疯了”,各种“好言相劝”。

但李洪权却犯起了“一根筋”,非要把“这条道儿”走到黑。

当年李洪权就与村民们一起成立了鼎泰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亩土地种上了青花椒。

搞农业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除了种青花椒外,李洪权还在村里的余亩水塘里养了四大家鱼,种了余亩果树,并同一家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建立养猪场养猪……

几年折腾下来,李洪权不仅花完了全部积蓄,还欠了一屁股的债。为了省钱,他经常与村民一起下地干活儿,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都干。

“干了活儿回来,一顿能吃一只鸡,扛着七八十公斤一袋的花椒在山路上健步如飞。”曾经细皮嫩肉的书生成了一个活脱脱的农民。

“看吧,当初劝他不要冲动,现在掉‘坑’里了吧?”对此,有人放起了“马后炮”,但李洪权却不以为然:“搞农业想挣快钱是不可能的,相信有*府的*策支持,有父老乡亲的共同努力,我一定能把这个事业做成!”

当然,起初那些“反对”李洪权回村的人也渐渐尝到了甜头:“不仅每年可以拿到一笔土地流转费,平时在花椒基地、猪场打工,也有一份工资呢!”

02

乘风破浪的刘后浪

达川区万家镇碗厂沟村有个“驼背儿”,姓刘名后浪。

虽然父母给他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光宗耀祖,后浪推前浪。但自从12岁那年,突然得了一种腿疼的怪病之后,村民们几乎都一致认为:“这娃这辈子再也浪不起来了!”

为啥?

因为他得的不是啥怪病,而是“强直性脊柱炎”。

父母背着他四处求医问药,几年下来不仅没有好转,反倒拄起了双拐。

最严重的时候,刘后浪在床上躺了两年多。

后来,家人咬牙凑了10余医院做了手术。

虽把拐杖甩脱了,腰却再也直不起来……成了个“驼背儿”。

身体好一些后,刘后浪曾随姐姐在广州打过工,也曾回到老家养过牛,还通过“偷师学艺”,摆过摊儿当过游医,但日子却越过越穷。

一天,刘后浪看到电视上有人因为养豪猪赚了钱,突然来了精神。

那几年,因退耕还林,刘后浪家种的玉米、红薯、南瓜等粮食和蔬菜经常被山里的豪猪毁坏。

因为豪猪是“三有”野生动物,撵又撵不走,打也不能打,又没有天敌,越来越多,让一家人伤透了脑筋。

野生的豪猪这么多,说明我们这里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适合养殖!刘后浪打定主意后,先在自家玉米地边上做了陷阱,抓了两只豪猪偷偷进行试养。

他每天观察豪猪的生活习性,看它们吃什么、喝什么,怎么繁殖。

摸清了门道后,刘后浪把抓来的野生豪猪放回了山里,到外地正规养殖场购买了猪苗并到相关部门办理了养殖许可证,办起了养殖场。

在养豪猪的同时,刘后浪还顺带着养了一些山羊。

由于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府出资为刘后浪盖了圈舍,送来了书籍,还派来了技术人员。

刘后浪也没有闲着,一门心思都花在了豪猪身上,几乎天天吃住在豪猪圈。

短短几年,他的圈里就有了余头豪猪。

“行情最好的时候,成年豪猪每斤能卖60元左右,猪苗能卖元。”刘后浪依靠豪猪成功脱了贫,当上了全省首届“脱贫榜样”,还在42岁的“大龄”收获了爱情,与在邻镇残联上班的一个姑娘结了婚。

就在大家都以为后浪从此浪起来了的时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

野生动物养殖被纳入了清理整顿范畴。

刘后浪二话没说,响应号召把余头豪猪全部作了无害化处理。

“豪猪不能养了,但生活还得继续!”疫情一控制住,刘后浪就到镇上的农村信用社贷了5万元买了黑鸡苗,并扩大了山羊养殖规模。

因为之前积累的养殖经验,刘后浪养殖黑鸡和山羊更是得心应手。

这不,几个月下来,余只黑鸡全都长到了三四斤左右,余只山羊也膘肥体壮。

看到劲头更足的刘后浪,村民们禁不住感叹:“再大的风浪也打不垮这个‘后浪’!”

03

大山深处“宋葡萄”

在达州,谈到葡萄,很多人马上会想到两个人。

一个是把葡萄画得出神入化的画家“肖葡萄”肖超。

另一个则是达川区石梯镇高观子村的葡萄园老板宋明勇“宋葡萄”。

宋明勇喜欢吃水果,特别是葡萄。

小时候,家里穷,想吃吃不上。等长大了,外出打工挣了钱,却怎么也找不回当年的味道了。

“主要是现在用的农药和化肥太多,很多葡萄种出来都没有葡萄味儿了……”年,宋明勇放弃做得红红火火的工程,回老家石梯镇高观子村种起了葡萄。

不用化肥也不用农药,采取“畜禽——沼——果”种养模式,畜粪入沼气池、沼液农肥种葡萄,葡萄摘下来,不用洗就可以直接吃,不仅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通过了中欧联合检验认证有限公司的有机产品认证,拿到了有机产品的“金字招牌”。

“每年成都、北京等检测公司会来基地检测4次,并且需要水、土壤、空气等余项检测指标全部达标才能颁发有机产品证书。”回想起多年的精心栽培和来之不易的“有机称号”,宋明勇激动地说:“小目标终于实现了!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出好品质。”

“宋葡萄”不仅让大家吃到了放心的有机葡萄,还让附近的名贫困群众尝到了甜头,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村民冉辉云在宋明勇的果园里务工,每天就有元的收入,67岁的任朝祥和妻子在宋明勇的基地里干了7年,每年能收入近00元。

随着名气的增加,慕名前来采摘品尝葡萄的人越来越多,“宋葡萄”也有了更加宏大的计划——把葡萄园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采摘、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04

扶贫上了瘾的第二书记

有人吸烟上瘾,也有人玩游戏上瘾,还有人搞艺术上瘾,但却从来没有听说一个做扶贫工作能上瘾的人。

达川区管村镇罗坪村驻村工作队员、达川区农民工服务中心机关支部书记刘道超就是一个扶贫上瘾的人。

今年47岁的刘道超年被组织选派到贫困村、石桥镇插旗山村当“第一书记”。到任后,他带领村民修桥铺路,结合实际发展产业,不到两年时间村里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按照区里贫困村“第一书记”的任职*策,一般任职两年即组织一次轮换调整。

年,区里对贫困村“第一书记”进行调整,组织上考虑到刘道超家里老人孩子需要照顾的实际,物色了新的人选。

“村里的情况我已经熟悉了,新派一个来还得从头开始,让我再干两年,巩固一下再走!”可出乎意料的是,刘道超却主动提出留任。

贫困户艾文荣的妻子早年离家出走,他一人抚养3个年幼的孩子,既当爹又当妈,好不容易日子有了一点起色,却又不幸因脑溢血去世,使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放心,以后我来照顾你们!”看到3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刘道超将自己和同事筹集的元钱送到他们手里,并妥善安排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经过刘道超的不懈努力,年艾文荣的大儿子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战士,二儿子免费进入区里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小女儿则被单位的一个同事领养。

年,因为扶贫工作成绩突出,刘道超被组织提拔重用到了区农民工服务中心。

看到村里的各项发展都步入了正轨,再加上自己又到了新的单位,刘道超原本计划到期正常“卸任”。

可当时农民工服务中心刚刚组建,人手少、事情多,因此为选派到贫困村任职的驻村工作队员犯起了难。

“还是我去吧,我有经验!”刘道超重整行装再出发,第三次“连任”到了管村镇的罗坪村干起了驻村工作队员。

原来在村里干“第一书记”,现在当驻村工作队员,虽然职务“降”了,但刘道超的热情却一点也没有减,到村后第一时间到每家每户熟悉情况,积极协助“第一书记”抓产业、搞建设,村民们都称他是村里的“第二书记”。

05

发“羊财”的程代伦

今年48岁的程代伦是达川区大堰镇堰坝村1组的贫困户,27岁那年,在*务工的他,因机械事故左手被截肢,无奈回到家乡。

“心里特别难受,大家也都对我指指点点。”刚回到家,程代伦有过自暴自弃,再加上妻子丢下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不辞而别,更是让他感觉日子没了盼头。

消沉了一段时间后,看着家中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亲,程代伦自知肩上的责任。加之,村干部多次到家里来开导,使他又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肩上的担子再重也得扛,“还是要干点事情”,程代伦便四处筹钱,买猪、养牛发展养殖业。

刚开始,由于不懂技术,不仅没有赚钱,还亏了本儿。

但程代伦并未就此放弃,而是积极调整思路,利用自家附近的地势条件养起了山羊。

这一次,他汲取了教训,先买了几只试养,边学习,边摸索,等掌握了技术再逐渐扩大规模。

短短几年时间,程代伦养羊的数量也从几只,到几十只,到百余只。而靠着养羊,程代伦也发起了“羊财”,实现了脱贫致富。

“余头羊,6头猪,20余只鸡鸭……今年的活羊一斤能卖到20余元,自家养的粮食猪也能卖到一斤20元钱左右,圈里关的算下来有10余万元钱。”看到程代伦富起来了,村民们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勤劳能致富在他身上就是最好的体现!”

而更令程代伦倍感欣慰的是,他的儿子从小便品学兼优,去年考入了江西师范大学,成了一名大学生。

而去年,程代伦也被达川区表彰为“名脱贫榜样”。

06

柚子林里“郑蜜蜂”

达川区安仁乡有“三绝”:一是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识保护的“安仁柚”,二是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仁板凳龙,三是长沙话。这里的居民几乎都是当年“湖广填川”时长沙迁来的移民,所以不说四川话,而是说一口地道的长沙话。

虽然有“三绝”,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离城区较远等原因,安仁的贫困也是在当地出了名的。

安仁乡米坊村村民郑磊,是个90后,别看他年纪轻轻,却是一个从事中华蜜蜂养殖5年的老养蜂人了。

年之前,郑磊和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在外打拼。

做过服装贸易、开过火锅店,每天虽然忙碌但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

年,回家探亲的郑磊决定先放下在外面的事业,在家里休息一段时间。“在家呆着多无聊呀!送你两桶土蜂子养吧!”外公吴应高看到郑磊闲着没事做,就给他送了两桶蜂。

“行,我养养!”抱着养着玩的心态,郑磊接过了老人的馈赠。

郑磊家从祖辈起就有养蜜蜂的传统,光是外公吴应高在当地就养了50余年。

“小时候不喜欢吃菜,就爱吃甜的,经常把蜂蜜当菜拌饭吃,从小看长辈们养蜂也学到一些养殖知识!”没想到,这一养,居然着了迷。

从最开始的2箱、10箱到30箱,郑磊的养蜂事业在第二年就逐渐走上正轨。

“我们安仁盛产安仁柚,柚子蜜富含葡萄糖、果糖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口感也比其它蜜要特别……”郑磊发现柚子蜜是赢得市场的一张“王牌”,蜂蜜还没给客户,人家就把定金交了,供不应求。

看到市场前景广阔,郑磊作出了留在家里养蜂的决定。

而通过考察,郑磊发现当地村民只会“老方法”养蜂,蜂蜜产量一直都不高,而想发展这个事业就必须科学化养殖。

为此,他专门购买了体视显微镜、蜂王人工授精仪等设备自学相关知识,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培育种王。

“一般蜂王是一年一换,但及时换王更能提高产量还能抗病,激发蜜蜂采蜜的积极性!”郑磊每年三次计划性换王,使蜂蜜的产量提高了一倍。

郑磊的蜂场也迅速发展到了余箱,做大了自己的“甜蜜事业”。

一个人挣到钱不算啥,只有带着大家都致富才叫成功。郑磊养蜂成功之后,同20余个村民一起成立了达州市千丛花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蜜蜂和养殖技术。

“多亏了‘郑蜜蜂’带我们养蜂!”去年6月,贫困户夏丙聪加入合作社跟着郑磊养蜂,从5箱开始,如今已经发展到了20余箱,今年5月他一次取蜜90余斤,卖了余元,说起此事就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

邱霞桂丹倪

特约记者

陈小平通讯员

吴硕才

原标题:《感谢有你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